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动态
稿件来源:山东公证微信公众号 8月27日,青岛市司法局出台《青岛市公证行业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惠企便民十四项服务措施》,推进公证服务便民利民,助力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一流营商环境建设。 年底前,此14项改革服务措施将逐步落地到位。 一、推进公证服务“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 一是实施公证服务“一网通”。深化“互联网+公证服务”,依托“公证云”平台,全市12个公证机构全部开通网上咨询、网上预约、网申办部分涉外公证业务,部分公证处通过微信公众号、微信城市服务等移动客户端开展在线办理公证业务。 二是开展公证服务“最多跑一次”工作。对法律关系简单、事实清楚、无争议的、不涉及财产处分且办证频率较高的32项涉外公证事项作为第一批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,只要申请材料齐全、真实合法、符合法定受理条件,实现让当事人“只跑一次”。 三是全面推进公证服务提速。对于公证事项简单、不涉及财产处分且材料齐全的情况下,最大限度压缩办证时限,涉外公证事项3个工作日出证,提速80%;国内公证事项10个工作日出证,提速30%。 四是深化“减证便民”。对各类公证业务(国内、涉外、涉港澳台)涉及的证明材料实施证明材料清单制度,切实清理各类繁琐环节和材料。 五是提高公证服务深度。梳理编制公证办证服务指南,进一步明确办证流程、提交证明材料、获取途径、规范样式等内容,为企业和群众办理公证提供清晰指引。 六是优化服务方式。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、一次性告知制,通过轮休、调休等方式,逐步实行工作日延时、错时、预约服务和双休日值班制。对拆迁等牵扯群众面广、公证服务需求较多的,采取驻点办公,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。积极与高校对接,为出国留学等提供专项法律咨询、法律宣传。 二、创新转变服务模式 一是设立“一带一路”公证服务绿色通道。在涉外服务窗口设立“一带一路”公证服务专窗,为企业办理涉及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公证业务,提供加急办理、优先办理。 二是试点建立公证家事法律服务中心。围绕婚姻家庭法律问题,创新服务方式,提供代为起草法律文书、办理家事公证、保管遗嘱等文书、代为调查取证、代办延伸服务、邮寄送达公证书的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;推进家庭公证人服务,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、贴心的公证服务。 三、高效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推进公证服务金融风险防控。适时出台政策文件,通过办理各类金融合同公证、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、公证抵押、质押登记服务等综合法律服务,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,进一步服务防范金融风险,降低金融债权实现成本,促进金融改革创新。 二是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行动。成立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团,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设立、运用流转、纠纷解决、域外保护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。 三是推进公证服务重点项目重大企业。积极对接市重点项目、重大工程,为青岛地铁、轻轨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提供招投标、现场监督公证服务;与企业家协会、大型企业、大型产业园区建立联络机制,通过签订公证法律服务协议、建立公证联络服务站(点)等方式,为企业融资、跨境投资、国际贸易、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;通过办理贷款合同、股权转让、保全证据、提存等公证,为企业经营、融资、转型转产、搬迁改造、兼并重组等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。 四是推进服务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引进。主动配合政府各类引智计划和人才战略,通过提供技术入股协议公证、股权激励合同公证等服务方式,积极协助政府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和高、新、尖技术。开通服务招商引智绿色通道,实行预约服务、优先办理、优先出证。 四、积极开展公证公益服务 一是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“暖心”服务。对享受低保或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办理公证,以及当事人申请办理救济金、低保、给付赡养费和抚养费等公证事项的,免收公证费用;对遗产总额5000元以下的小额继承公证实行免费办理。 二是推进公证“零距离”服务。开展“公证开放日”、公证服务基层行、公益法律宣传咨询等活动,通过法律宣讲、以案释法等方式,将公证法律宣传、公益法律咨询向基层延伸。 |
发布时间:2018-08-30 | |
上一篇:山东首家新设合作制公证处揭牌 | |
下一篇:宣传普及《公证法》 助推公证便民服务 |
山东省青岛市市中公证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5678号
技术支持:浙江天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